中经联播讯(吉子祥 江霞 彭飞 李又心)近年来,政策性农业保险(农保)作为保障农业生产、稳定农民收入的重要工具,本应发挥其应有的社会效益。然而,随着农保业务的不断扩大,一些保险公司却将其视为“唐僧肉”,通过虚假投保、骗取补贴等手段谋取不当利益,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和国家财政的安全。
虚假投保,骗取补贴
据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各地分局公开的行政处罚显示,近期有多地多家保险公司因农业保险虚假承保理赔而受到重罚。以中国人民财产保险新疆和硕支公司为例,该公司因虚假承保理赔被停止接受农险新业务1年,并对其主要负责人进行了行政处罚。无独有偶,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阳江中心支公司也因农业保险费用列支不真实、虚列保费套取费用等问题被处以高额罚款。
利益链条背后的腐败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近日公布的一起案例更是触目惊心。广西凭祥市纪委监委在监督检查中发现,2018年至2021年期间,时任白马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主任李某及该村6名干部与保险公司业务员马某合谋,通过虚报种植面积参加种植业政策性农业保险,骗取国家财政补贴,并以虚假出险的方式骗取保险理赔款,涉案金额高达50余万元。
类似案例并不鲜见。在河南省长葛市,某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长葛支公司原经理张国营和原党支部书记周舟,通过虚报农户资料、虚假投保的方式,套取国家财政补贴共计100余万元。他们利用乡镇政府急于完成农业保险覆盖率任务的心理,承诺由保险公司自行承担农户保费,只需乡镇政府提供农户资料并配合签字盖章。这种“空手套白狼”的行为,最终因检察机关的介入而败露。
在另一起案件中,某保险公司为了骗取国家财政补贴,竟然虚报农户资料、伪造投保信息。他们通过收集农户的身份证等证件信息,未经农户同意便以其名义进行投保。一旦发生自然灾害需要赔付时,农户因不知情而不会索赔,保险公司则借此机会骗取大量财政补贴和赔款。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也严重破坏了农业保险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
一些保险公司还与中介机构勾结骗取补贴。通过中介机构收集农户资料、伪造投保信息,并以高额回扣为诱饵吸引农户参与虚假投保。这些中介机构在骗取补贴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桥梁”作用,使得保险公司的虚假投保行为更加隐蔽和难以查处。
在部分保险公司内部,也存在个别员工利用职务之便参与骗取补贴的行为。他们通过伪造投保信息、虚报赔付金额等手段,将国家财政补贴据为己有。这种行为不仅违反了国家法律法规,也严重损害了保险公司的声誉和形象。
监管缺失与制度漏洞
政策性农保资金成为“唐僧肉”,背后暴露出监管缺失和制度漏洞的问题。农业保险业务区域性垄断严重,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一些保险公司与地方政府勾结,通过虚假投保、骗取补贴等手段获取不当利益。同时,投保过程缺乏必要的透明度和公正性,导致资金被滥用。
打破垄断,加强监管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业内人士建议应加强农险监督预防机制,打破垄断形成多元竞争态势。一方面,检察机关与农业部门应建立预防职务犯罪联席制度和案件线索移送、相互通报制度等,共同制定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另一方面,应鼓励更多保险企业参与其中,形成相互竞争、相互监督的市场格局。同时,将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受理、审核、发放、监督等工作环节进行分解,明确各部门职责定位,确保资金安全有效使用。
提高农民认识,普及农保知识
此外,提高农民对农业政策性保险的认识也是关键所在。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农业保险知识的普及力度,通过发放手册、举办培训班等形式向农民传达相关政策信息,让他们充分了解并积极参与这项惠民工程。只有农民真正认识到农业保险的重要性并积极投保,才能有效防止保险公司通过虚假投保等手段骗取补贴的行为。
政策性农保资金成保险公司“唐僧肉”的现象必须得到高度重视和有效治理。通过加强监管、打破垄断、提高农民认识等措施,我们可以确保政策性农业保险真正发挥其应有的社会效益,为我国的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