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华为云与信泰集团达成项目合作 共推工业智能制造数字化转型

6月7日下午,华为云与信泰集团在华为练秋湖研发中心签署昇腾云项目合作协议,双方将基于华为昇腾AI云计算及全栈线人工智能技术,共同推进信泰集团在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及数字化升级领域的创新发展,打造高效、智能的产业新生态。

信泰集团作为行业领先的制造企业,长期致力于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此次合作,华为云将依托昇腾AI基础软硬件平台及云计算能力,为信泰集团提供高性能AI算力支持、大数据分析及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助力其实现生产流程化、质量检测智能化及供应链管理高效化。

信泰集团总裁蔡清来表示:“数字化转型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本次合作通过华为云在AI、云计算等领域的技术积累与信泰的产业经验的相结合,将进一步加速信泰集团在智能化制造领域的进程,提升全球竞争力。“他提出,华为的匠心在于三十余年如一日攻坚核心技术,以“硬核科技”重塑世界连接方式;  这与“以创新梭织工艺赋能传统纺织,将文化传承融入现代制造,让每一块面料都承载科技的温度“的信泰集团匠心精神不谋而合。此次合作不仅是技术的融合,更是双方共同探索未来工业新模式的重要一步。”

 

华为云福建总经理胡锦涛表示:“作为传统制造业,纺织业依然面临设计依赖经验、品控成本高等痛点,希望通过华为的AI技术能带来一些改变。”他还提出,未来华为云将在AI算力、模型、生态技术等几个方面助力信泰集团AI之路的发展,同时帮助信泰集团培养AI相关的人才。最后他表示“纺织作为福建的标志性行业,我们愿意与信泰集团一起为传统产业探路,同时助力信泰在全球扩张中快速取得成功。”

此次华为云与信泰集团的项目合作,福建晋江市智云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将全面协助项目的技术服务及保障支撑,标志着AI技术与传统制造业的深度融合迈入新阶段。未来,双方将持续探索更多创新应用场景,推动中国制造业向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发展,为全球工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更多示范性标杆案例。(庄秋风 马海彤)


【责任编辑:孙晓丽】

保定成立太行先进储能技术研究院 打造国家级固态电池产业创新高地

6月30日,太行先进储能技术研究院在保定市正式揭牌成立。据介绍,该市依托太行先进储能技术研究院组建大储能生态创新联合体,联合顶尖科研团队、行业领军企业和权威机构组织,聚焦固态电池技术研发与产业化,构筑产学研用生态群,全力推进未来储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北京大数据研究院厦门创新中心揭牌 助力打造AI与大数据产业高地

6月24日,北京大数据研究院厦门产业创新中心暨厦门北数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研究院揭牌仪式在厦门软件园一期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鄂维南、厦门思明区委书记陈通汕、市科技局党组成员陈婧、火炬管委会副主任林伟艺等众多领导,以及厦门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学者、企业代表、金融机构代表等逾百名嘉宾齐聚现场,共同见证这一重要时刻。

无人机"天眼"护航!京新高速养护施工迈入"科技巡查"新时代

近日,河北空天控股公司联合高开集团养护科技公司在京新高速公路养护施工作业面开展无人机养护施工安全常态化巡查作业,以创新科技手段,全力筑牢施工安全防线,为高速公路养护工作树立了科技赋能安全的新典范。无人机养护施工安全常态化巡查作业通过无人机搭载高清摄像头,以高空俯瞰的独特视角,对作业区域进行全面、细致的安全隐患排查。一是能够精准检查整体作业区域内人员的安全帽、反光背心佩戴等安全防护措施是否到位,同时

呼伦贝尔市消防救援支队成功研发一款穿刺水枪 提升灭火救援效能

据呼伦贝尔市消防救援支队消息,该支队下辖的鄂伦春旗甘奎路政府专职消防救援站经过反复试验和改进,成功研制出一款高效实用的穿刺水枪,为灭火救援工作带来了重要创新成果。据了解,这款新型穿刺水枪采用钢制枪头设计,坚固耐用,管身配备多个出水孔。

“灵蛇”出海+港股上市双引擎:挚达科技开启智能化2.0战略新篇章

5月15日,挚达科技正式获得中国证监会境外上市备案通知书,距离挚达港交所挂牌仅一步之遥。这家全球最大的家用充电桩供应商,正以“技术+资本”双引擎加速冲刺,其上市前的30亿元估值背后,不仅承载着对硬核科技的信心,更映射出中国企业在全球新能源产业链中的崛起之势。

科技赋能温暖民生 三峡集团大安地热项目交出完美"供暖答卷"

4月下旬,吉林省大安县大岗子镇的气温升到了20℃,岗上明珠小区居民李红推开窗户,让温暖的春风涌入家中。就在当天,大岗子镇冬季供暖周期正式结束。在182天的供暖期内,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吉林大安中深层地热供暖项目(以下简称“大安地热供暖项目”)用科技与温度书写着新时代的“暖城故事”。

数智化专利装置为二次供水安全性保驾护航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城市供水系统的转型,二次供水系统作为城市供水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面临着从传统管理模式向智能化、高效化转变的挑战。在城市人口急剧增加的背景下,二次供水系统的运行管理、设备维护、水质保障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凸显,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现代供水系统的需求。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