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厦门市人民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将于近日举行航空器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综合演练。此次演练以厦门高崎国际机场及在建的厦门翔安国际机场为实战场景,模拟航空器迫降海中、人员搜救、环境处置等全链条应急响应,旨在全面提升厦门空中交通应急救援体系的协同作战能力,为2026年翔安机场通航后的安全运行提供坚实保障。
双机场格局下的应急能力大考
厦门高崎国际机场作为4E级民用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达2000万人次,是东南沿海重要的航空枢纽;而正在建设的翔安国际机场预计2026年底通航,设计年吞吐量4500万人次,将成为全球少有的海岛型机场。此次演练紧扣厦门“双机场”发展战略,通过构建“陆地+海上”复合型应急场景,检验两场协同运行下的突发事件处置能力。
厦门市人民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演练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和安全生产的重要论述精神,以“确保空中交通绝对安全、人民生命安全第一”为目标,推动应急救援体系与城市发展需求深度适配。
多层级联动:40家单位、500人协同作战
本次演练由厦门市人民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主办,市应急局、交通局、厦门海事局等10余个部门及翔安区政府联合承办,民航厦门监管局、厦门空管站等单位协办。演练总指挥由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黄燕添担任,设立应急救援现场指挥部,并分设机场和海上两个分指挥中心,实现“条块联动、市区联动、军警地联动、部门联动、政企联动”五大协同机制。
演练地点覆盖厦门机场跑道及国博浪漫海湾西侧海域,模拟天地航航班机起飞后报告爆炸物威胁、液压系统失效、迫降海中的复合型险情,重点检验四大核心科目:空中特情应急处置。信息通报、预案启动、救援力量集结及现场指挥部开设等行动;航空器迫降海中海上遇险人员现场救援。航空器紧急疏散、海空联合搜救、检伤分类救治等行动;航空器海中应急处置。海上消防、陆海通联保障、海上油污应急处置和海洋环境监测等内容;善后处置及恢复机场运行。家属援助、飞行区紧急抢修等内容。
参演规模达40家单位、约500人,动用各型舟艇27艘、直升机1架、无人机及应急指挥车、通信保障车等近300台专业装备,演练时长约1小时。
四大亮点:科技赋能与实战化深度融合
高层级指挥体系。演练得到华东民航局专业指导,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黄燕添现场督导,党政军警民500余人协同作战,形成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合力拳头”。
虚实结合演练模式。采用“指挥演练+实兵操作”结合方式,通过现场实景观摩与大屏直播,实现远近、虚实场景交互,提升指挥决策效能。例如,在救援力量协调调派环节采用指挥演练形式,强化多方协同机制。
全链条实战检验。覆盖信息报送、应急响应、海域管制、潜水破拆、家属援助等12个环节,为厦门航空枢纽突发事件情景构建提供实践样本。演练中,水上遥控救援飞翼、高通量卫星便携站等78.9%的水域救援新装备和76.5%的综合保障设备首次大规模应用,推动采购装备向实战能力转化。
新装备新技术广泛运用。调集15类水域救援装备(如水陆两用破拆工具组)和13类综合保障装备(如宽带自组网基站),通过实装操练检验新技术、新战法,提升科技赋能应急水平。
厦门作为“一带一路”海上战略支点城市,其航空枢纽的安全运行关乎区域经济发展与民生保障。此次演练不仅是对现有应急体系的全面检验,更为未来“双机场”协同运行积累了宝贵经验。市安委办负责人表示,厦门将持续完善应急预案、强化跨部门协作,以更高标准打造“平安机场”,为旅客生命财产安全保驾护航。(庄秋风 马海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