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保定成立太行先进储能技术研究院 打造国家级固态电池产业创新高地

6月30日,太行先进储能技术研究院在保定市正式揭牌成立。据介绍,该市依托太行先进储能技术研究院组建大储能生态创新联合体,联合顶尖科研团队、行业领军企业和权威机构组织,聚焦固态电池技术研发与产业化,构筑产学研用生态群,全力推进未来储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固态电池代表着新型储能的主攻方向,正深刻改变储能行业发展路径。研究院由保定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团队合作共建,聚焦核心技术研发、产品中试、技术服务、成果转化,在保定布局氧化物和聚合物复合固态电池、硫化物全固态电池产业集群。”保定市发改委主任康峰介绍,太行先进储能技术研究院以“1+3+N”模式建设,即在保定建设1个研究院总部,打造检验检测、研发试验、技术孵化3个平台,并在新疆、山西、内蒙古等地合作共建N个分中心,以多元投资模式市场化推进,打造国家级固态电池技术中心。

保定是国家级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拥有电力及新能源高端装备和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两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构建了“风光氢储输”完整产业链条,是我国唯一拥有完整新能源产业链的聚集区,正在全力打造“中国电谷”升级版。随着太行先进储能技术研究院的揭牌成立,目前该市正加快构建“1+1+2+N”(即1个研究院+1条中试线+2个生产基地+N个应用场景”)的固态电池产业生态,形成“投资—研发—生产—应用”的全产业闭环路径。

在此之前,中固时代固态电池中试线已在该市开工建设,今年10月投产后将成为全省首条固态电池中试线,未来量产规模将达2GWh(吉瓦时);科力远10GWh储能设备基地已进入量产阶段,一期年产能可达2GWh。此外,该市还形成了储能电站、新能源汽车、低空飞行器等多类型应用场景。

据介绍,未来保定市将在电源侧聚焦新能源发电配储,在电网侧聚焦独立储能电站,在用户侧聚焦工商业储能和动力电池应用,不断开展科技攻关,不断开拓新的应用场景,打造千亿规模“动储一体化”电池产业集群。(王金友 张宗昊 史海媛)

(供稿:保定市发改委)


【责任编辑:李航】

北京大数据研究院厦门创新中心揭牌 助力打造AI与大数据产业高地

6月24日,北京大数据研究院厦门产业创新中心暨厦门北数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研究院揭牌仪式在厦门软件园一期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鄂维南、厦门思明区委书记陈通汕、市科技局党组成员陈婧、火炬管委会副主任林伟艺等众多领导,以及厦门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学者、企业代表、金融机构代表等逾百名嘉宾齐聚现场,共同见证这一重要时刻。

无人机"天眼"护航!京新高速养护施工迈入"科技巡查"新时代

近日,河北空天控股公司联合高开集团养护科技公司在京新高速公路养护施工作业面开展无人机养护施工安全常态化巡查作业,以创新科技手段,全力筑牢施工安全防线,为高速公路养护工作树立了科技赋能安全的新典范。无人机养护施工安全常态化巡查作业通过无人机搭载高清摄像头,以高空俯瞰的独特视角,对作业区域进行全面、细致的安全隐患排查。一是能够精准检查整体作业区域内人员的安全帽、反光背心佩戴等安全防护措施是否到位,同时

华为云与信泰集团达成项目合作 共推工业智能制造数字化转型

6月7日下午,华为云与信泰集团在华为练秋湖研发中心签署昇腾云项目合作协议,双方将基于华为昇腾AI云计算及全栈线人工智能技术,共同推进信泰集团在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及数字化升级领域的创新发展,打造高效、智能的产业新生态。信泰集团作为行业领先的制造企业,长期致力于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

呼伦贝尔市消防救援支队成功研发一款穿刺水枪 提升灭火救援效能

据呼伦贝尔市消防救援支队消息,该支队下辖的鄂伦春旗甘奎路政府专职消防救援站经过反复试验和改进,成功研制出一款高效实用的穿刺水枪,为灭火救援工作带来了重要创新成果。据了解,这款新型穿刺水枪采用钢制枪头设计,坚固耐用,管身配备多个出水孔。

“灵蛇”出海+港股上市双引擎:挚达科技开启智能化2.0战略新篇章

5月15日,挚达科技正式获得中国证监会境外上市备案通知书,距离挚达港交所挂牌仅一步之遥。这家全球最大的家用充电桩供应商,正以“技术+资本”双引擎加速冲刺,其上市前的30亿元估值背后,不仅承载着对硬核科技的信心,更映射出中国企业在全球新能源产业链中的崛起之势。

科技赋能温暖民生 三峡集团大安地热项目交出完美"供暖答卷"

4月下旬,吉林省大安县大岗子镇的气温升到了20℃,岗上明珠小区居民李红推开窗户,让温暖的春风涌入家中。就在当天,大岗子镇冬季供暖周期正式结束。在182天的供暖期内,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吉林大安中深层地热供暖项目(以下简称“大安地热供暖项目”)用科技与温度书写着新时代的“暖城故事”。

数智化专利装置为二次供水安全性保驾护航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城市供水系统的转型,二次供水系统作为城市供水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面临着从传统管理模式向智能化、高效化转变的挑战。在城市人口急剧增加的背景下,二次供水系统的运行管理、设备维护、水质保障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凸显,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现代供水系统的需求。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