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5天的创意云南文化产业博览会(2025)近日在昆明滇池国际会展中心圆满收官。本届文博会以“智汇云南 创意未来”为主题,围绕“新视野、新IP、新科技、新表达、新联动”五大核心亮点,集中展示云南文化资源转化成果、文创产品创新活力及文化产业发展成效,吸引了国内外千余家企业参展,线上线下参与人次再创新高。
国际视野深化文明互鉴,文化“朋友圈”持续扩容
作为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的重要文化窗口,本届文博会以“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落地为契机,邀请孟加拉国、泰国等澜湄国家设立特色展区。值中孟建交50周年之际,孟加拉国展台首次亮相,带来象征该国传统文化的“月亮船”模型、手工纱丽及黄麻制品。这种形如月牙的木质渔船,不仅是孟加拉国渔民智慧的结晶,更承载着世代相传的造船技艺。连续3年担任翻译的孟加拉国青年谢航经(云南大学毕业生)感慨:“每届文博会都能看到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今年的AI翻译设备和虚拟导览系统让交流更加便捷。”
科技赋能文化创新,沉浸式体验引领行业变革
科技与文化的碰撞成为本届展会最大亮点。敦煌文创带来的VR/XR沉浸式交互体验,让观众在7分钟内“穿越”至莫高窟,通过击鼓奏乐、光影探索等环节近距离观察壁画细节,实现“数字藏经洞”的活态传承。深圳洲明科技的XR虚拟拍摄影棚更颠覆传统影视制作模式:无需实体布景即可实时生成虚拟场景,拍摄时间缩短三分之一,道具替换效率提升50%。“云南本身就是天然摄影棚,虚实结合将为影视产业注入新动能。”洲明科技负责人表示。
青年力量激活文创生态,产学研协同成果丰硕
高校师生成为创新主力军。玉溪师范学院“红色文创IP”系列将聂耳音乐与AR技术结合,黑胶唱片摆件通过NFC触碰即可播放《义勇军进行曲》,3D动态画面还原历史场景。北京大学、云南艺术学院等高校带来的数字雕塑、AI生成艺术作品,展现了“Z世代”对传统文化的解构与重塑。非遗领域同样涌现青年智慧:保山甲马版画传承人李有华推出“水逆之神”星座冰箱贴,彝族(撒尼)刺绣化身潮牌运动服,销量较往届增长200%。
版权护航文化出海,校企合作探索非遗新生
文博会首次设立“文创产品版权登记处”,动画设计师李龙现场完成50个IP形象登记。“版权保护是原创设计的生命线。”他展示的《云南十二兽首》数字藏品已通过区块链确权,市场估值突破百万元。非遗传承方面,“隐逸文旅”与普洱学院共建绝版木刻版画学院,学生作品通过“限量毁版”模式实现艺术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平衡。云南七彩美伊公司更将彝族刺绣与西班牙猫头鹰文化结合,开发出跨境联名耳机包,在欧洲市场供不应求。
多元活动助推产业落地,成果转化成效显著
本届展会举办的“文化中国行”惠民演出吸引超2万人次参与,直播带货销售额突破1200万元,《创意云南》主题短视频全网播放量破5亿。文化产业推介会促成10个重点项目签约,涵盖数字文旅、非遗工坊等领域,协议金额达23.7亿元。正如云南省委宣传部负责人所言:“文博会已从‘文化展示窗’升级为‘产业加速器’,未来将继续发挥辐射中心作用,推动云南文化走向世界。”
十年磨一剑,本届文博会以“传统技艺+现代创意”为路径,构建起“科技赋能-人才培育-版权保护-产业转化”的完整生态链。随着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的深入推进,云南文博会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书写文化自信与国际传播的新篇章。(王东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