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云南省“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绿色能源高质量发展专场在昆明海埂会堂举行。发布会由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了“十四五”以来云南省推动绿色能源高质量发展、全力打造绿色能源强省所取得的显著成就,并回答了记者提问。
“十四五”以来,云南省锚定“3815”战略发展目标,全力推动绿色能源强省建设,推动新型能源体系建设迈上新台阶,能源产业实力显著增强,对全省经济增长的支撑引领作用持续稳定发挥。
能源产业支柱地位巩固,投资增长动能强劲
“十四五”前四年,云南省能源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能源产业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稳定在5.7%左右,持续巩固了其作为全省第一支柱产业的地位。能源固定资产投资表现尤为亮眼,年均增速高达23.6%,2024年能源固定资产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达到49%,成为驱动工业转型升级、拉动全省投资增长的核心动能。通过持续巩固“绿电+先进制造业”优势,绿色铝、硅光伏、新能源电池等新兴产业得以迅速崛起,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绿色低碳转型成效卓著,多能互补格局基本形成
云南省清洁能源基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乌东德、白鹤滩等千万千瓦级“大国重器”水电站投产发电,全国排名前十的水电站中,云南独占6座。金沙江下游4座巨型水电站与三峡、葛洲坝水电站共同构成了世界最大的清洁能源走廊。新能源发展迅猛,装机容量超过6800万千瓦,其中“十四五”期间新增5500万千瓦,已成为仅次于水电的第二大电源。全省电力总装机容量突破1.67亿千瓦,较“十三五”末增长61.8%,其中绿色电力装机超1.5亿千瓦,位居全国首位。全省发电量自2022年起跨越4000亿千瓦时大关,预计2025年将达到4900亿千瓦时,绿色发电量占比超过85%。
新型储能和抽水蓄能实现突破性发展,新型储能装机快速增长至598万千瓦,规模居南方电网区域第一;4个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已核准在建,总装机规模达590万千瓦。电网建设方面,60个500千伏输变电工程纳入规划,建成后将极大提升主网架能力。同时,传统能源供应能力稳步提升,原煤产量、原油加工量稳步增长,第二条跨省天然气管道(百色—文山)开工建设,应急气源储备项目投产,实现了天然气、石油规模化储备“零的突破”。
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
云南省在能源科技领域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白鹤滩水电站创造了百万千瓦级水轮发电机组等6项世界第一的技术指标。金沙江流域智能调度、高原风电智慧运维、光伏智能巡检等技术持续升级。氢能全产业链布局加速,储能技术产业链不断完善。红河电厂全国首台700兆瓦超超临界循环流化床燃煤发电机组的投产,树立了绿色低碳转型新标杆。能源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云南省数字能源平台建设应用不断深化,昆明市入选全国车网互动规模化应用试点城市。
能源通道建设深入推进,国际枢纽雏形显现
云南电力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注册主体约9.8万家,2024年省内市场交易电量超过2000亿千瓦时。“西电东送”能力达4220万千瓦,“十四五”以来累计送电超过6500亿千瓦时,有力支持了东部地区发展。跨境电力合作成果丰硕,已建成15回高电压等级跨境输电线路,2024年跨境电力贸易量达40.5亿千瓦时,占全国60%以上。澜湄区域统一电力市场建设稳步推进,能源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合作的步伐加快。
民生服务保障有力,能源普惠水平提升
云南省持续提升民生用能保障水平。全面推行用电报装“三零”服务,“获得电力”满意度大幅提升,工业及居民用电价格保持全国较低水平。公共充电服务网络基本建成“适度超前”格局。农村电网供电可靠率和居民综合电压合格率分别达到99.91%和99.62%,农村地区平均停电时长较2020年大幅缩短近10小时。天然气管网覆盖范围持续扩大,已覆盖12个州(市)的56个县(市、区)。通过探索“新能源+”等融合发展模式,能源发展成果更广泛惠及人民群众。
展望“十五五”:加快建设绿色能源强省
在回答关于“十五五”能源发展规划的提问时,云南省能源局表示,将锚定“3815”战略发展目标,持续优化能源空间布局,坚持底线思维、绿色低碳、创新驱动等原则,加快建设国家清洁能源基地、绿色能源和绿色制造融合发展示范区、国际区域性绿色能源枢纽。到2030年,目标建成国家级新型电力系统先行示范区,初步形成新型能源体系,能源生产总量达到2.2亿吨标准煤左右,电力总装机超过2亿千瓦,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不低于46%,保持全国领先水平。重点任务将围绕构建坚韧的能源安全新体系、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打造绿色能源新质生产力、深化能源合作、增强能源治理效能等五个方面展开。
针对农村能源发展,省能源局强调,“十四五”期间通过推进服务均等化、加大电网投资、实施巩固提升工程等措施,显著改善了农村用电条件。“十四五”以来累计带动农网投资超490亿元,农村平均停电时长大幅下降,有效保障了农村居民从“用上电”到“用好电”的转变。(王东琴 通讯员 申云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