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场特殊的“云端探访”在全网引发关注--云南省首批水文化遗产名录通过直播形式正式向社会公布:19件历经层层筛选的水文化瑰宝集体亮相。此次名录从全省806件水文化遗产资源中脱颖而出,经过基层申报、材料初审、专家多轮论证推荐、跨部门集体研究等近一年的严谨流程,最终确定入选名单。直播中,镜头沿着澜沧江、金沙江、红河等流域一路探寻,带领数百万观众 “走进”哈尼梯田的千年沟渠、石龙坝水电站的百年机房、畹町桥的国境线畔,沉浸式感受云南水文化遗产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直播间内“守护水脉”“传承文化”等留言刷屏不断。
江河为脉:云南水文化的千年积淀与系统普查
云南,这片被六大水系(长江、珠江、红河、澜沧江、怒江、伊洛瓦底江)滋养的土地,不仅拥有星罗棋布的高原湖泊(滇池、洱海、抚仙湖等),更因多民族聚居、跨境河流众多的特点,孕育出独一无二的水文化生态。从哈尼族“刻木分水”的古老智慧,到茶马古道上承载商贸的廊桥,从抵御泥石流的千年堤坝,到中国最早的水力发电站,各族群众在与水共生的漫长历史中,形成了江河湖泊水文化、民族水文化、桥涵水文化、水利工程文化等多元一体的水文化体系,这些遗产既是云南水利发展的“活化石”,更是民族文化交融的“见证者”。
为系统性守护这份珍贵遗产,2023 年,云南省水利厅与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启动全省水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印发《关于开展水文化遗产调查的通知》,构建起“省级统筹、州市协调、县级落实”的三级调查体系。调查团队由水利工程专家、文化遗产研究者、当地文史学者及非遗传承人组成,通过实地踏勘、文献考证、口述史记录、影像留存等方式,对全省范围内的古水利工程、水文化场所、水民俗、水文学艺术等进行全面摸排。在大理弥苴河古河堤,调查人员通过考古测绘还原唐代治水工艺;在临沧流浪河磨房群,老工匠手把手演示水力驱动的碾米技艺;在昭通大龙洞,史料考证与实地勘察结合,确认其为西汉时期的古水利遗存—— 历经近一年的细致工作,最终摸清了全省水文化遗产的“家底”,为首批名录的诞生奠定坚实基础。
19件遗产勾勒多元水文化图景
此次发的19件水文化遗产,涵盖水利工程、文化场所、碑碣、民俗等多个类别,每一件都承载着独特的历史记忆与文化价值:
1、世界遗产与千年智慧的交融--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作为名录中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起源于1300年前的红河流域。哈尼族先民凭借 “山地、水系、森林、梯田、村寨”五素同构的生态智慧,创造出槽口分流、木刻分水等技艺,让水流沿着梯田层级有序流淌,既保障灌溉,又防止水土流失。直播中,镜头特写了梯田畔的木刻分水器,上面深浅不一的刻痕,记录着世代相传的用水公平准则,让观众直观感受到"水不分田不均" 的朴素治水理念。
2、红色记忆与家国情怀的传承--金沙江皎平渡口不仅是水利遗存,更铭刻着革命历史的红色印记。1935 年,红军在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指挥下,依靠 7 条木船、36 名船工,历时 7 天 7 夜从这里巧渡金沙江,摆脱国民党大军围追堵截。如今,渡口旁的红军渡江纪念碑与奔流的金沙江相映,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场所。直播中,当地党史专家讲述着船工与红军并肩作战的故事,让观众在感受自然景观的同时,重温革命先辈的奋斗历程。
3、跨境纽带与商贸文明的见证--畹町桥横跨中缅界河畹町河,1938年建成通车后,成为滇缅公路的重要节点,在抗战时期承担着物资运输的关键作用。这座连接两国的石桥,不仅是水利交通设施,更见证了中缅两国的友好往来。直播镜头中,畹町桥的斑驳桥身与桥上的“中缅国界”标识清晰可见,当地文旅部门工作人员介绍,如今这里仍是中缅民间交流的重要通道,水文化遗产正成为跨境文化交流的新纽带。
4、民俗文化与水之信仰的共生--傣族泼水节作为名录中唯一的民俗类遗产,是傣族、布朗族、德昂族等民族的传统新年庆典。每年阳历4 月中旬,人们以相互泼洒清水象征洗净烦恼、祈求丰收,同时伴有浴佛、划龙舟、放水灯等仪式。直播中,西双版纳泼水节的热闹场景与哈尼梯田的静谧沟渠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云南水文化 “刚柔并济”的特点—— 既有水利工程的硬核智慧,也有民俗活动的柔软温情。
此外,中国第一座水力发电站石龙坝水电站、唐代修建的弥苴河古河堤、记载三国时期水利管理法规的轮放大海子水规碑、茶马古道重要桥梁玉津桥等遗产,也在直播中逐一亮相,从不同维度展现云南水文化的历史厚度与当代价值。
三大优势凸显遗产独特价值
首批水文化遗产名录呈现出三大鲜明特征:
一是类别齐全,覆盖多元。19件遗产中,水利工程占13件(含水利水电工程2件、堤坝渠堰闸4件、桥涵码头4件、池塘井泉1 件、水力器械1件、工程管理机构1件),水文化场所3件,碑碣1件,文学艺术与传说1件,民俗节庆1件,涵盖了水文化的物质与非物质形态,形成“工程-文化-民俗”的完整体系。
二是历史悠久,跨度宏大。遗产时间跨度从西汉延伸至民国,既有西汉平帝元始年间(公元1-5年)开凿的大龙洞古水利工程,也有民国时期建成的南桥水电厂、畹町桥;既有 1300 年历史的哈尼梯田,也有 1000 多年传承的傣族泼水节,堪称一部”云南治水通史”。
三是价值突出,层级较高。名录中包含世界文化遗产1件(红河哈尼梯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件(石龙坝水电站、海口川字闸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件(傣族泼水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件,省级风景名胜区1件,州(市)级、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4件,多项遗产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具有唯一性与代表性。
多举措推动水文化活态传承
云南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在直播中表示,首批水文化遗产名录的发布只是起点,未来将从多方面推进水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在保护利用方面,将为每一件遗产制定专项保护方案,对石龙坝水电站、皎平渡口等重点遗产开展修缮维护,同时挖掘遗产的当代价值,打造水文化主题精品线路--例如串联金沙江皎平渡口、红军长征水利遗址的"红色水文化线路",整合哈尼梯田、傣族泼水节的 "民族水文化线路",让遗产从静态保护”走向"活态利用"。
在融合发展方面,推动“水文旅”深度融合,依托珠江源风景区、九龙池古建筑群等遗产,开发研学体验项目,让学生走进水利工程现场,学习古人治水智慧;同时发展水上运动、生态旅游等业态,探索水文化资源向绿色水经济转化的路径,助力乡村振兴与文旅产业升级。
在传播推广方面,将通过短视频系列、线上虚拟展厅、水文化科普讲座等形式,拓宽传播渠道。计划联合教育部门将水文化遗产纳入中小学地方课程,组织“水文化遗产守护者”志愿者行动,引导社会各界共同参与遗产保护,让云南的“水故事”被更多人听见、看见、记住。
从澜沧江畔的古桥到滇池之畔的水文站,从千年梯田的沟渠到百年电站的机房,云南的水文化遗产正以全新的姿态走进公众视野。此次名录发布与直播“云访”,不仅让更多人了解到彩云之南的水韵之美,更开启了水文化保护传承的新篇章--让流淌千年的水脉,继续滋养未来的岁月。( 颜峯 图/云南省水利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