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云南省“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新闻发布会·农业农村专场在海埂会堂举行。会上,相关部门全面介绍了“十四五”以来云南农业农村发展的工作情况,重点阐述了“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农村增活力”的实践成果,并现场回应记者提问,展现出符合云南实际的乡村振兴发展路径。

“十四五”期间,云南筑牢粮食安全底线,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128万亩,占耕地面积的51%,较2020年提升19个百分点。粮食播种面积连续稳定在6200万亩以上,实现“十三连增”,2024年粮食产量达1993.5万吨;2025年农业生产条件有利,粮食丰收已成定局。在重要农产品供给方面,蔬菜年产量稳定在3000万吨以上,72%销往全国150个大中城市;水果产量达1500万吨,外销量占65%,云南已成为全国“南菜北运”“西菜东调”核心生产基地。
云南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乡村振兴底线任务,建立“五级书记抓落实+行业协同+社会合力”工作机制,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累计帮扶89万监测对象稳定消除返贫致贫风险。脱贫人口“三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及饮水安全水平持续提升,脱贫人口务工就业规模连续多年保持在320万人以上。2024年,全省脱贫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307元,“十四五”以来年均增长8.6%,实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高于全省农村居民收入增速”的“两个高于”目标,人均纯收入1万元以下且有劳动能力的脱贫户、监测户已动态清零。
云南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导向,通过产业、就业“双轮驱动”拓宽致富渠道。在产业方面,昭通苹果、怒江草果、文山三七、保山小粒咖啡等特色产业壮大,孟连牛油果“334”、蒙自蓝莓“622”等联农带农模式推广,让农民共享产业增值收益;在就业方面,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多年稳定在1500万人以上。2024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450元,“十四五”以来年均增速8%,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云南将高原特色农业作为“芯片产业”打造,聚焦“1+10+3”重点产业,形成生态、设施、高效、共享协同发展的现代农业体系。目前,茶叶、鲜切花、坚果、咖啡、中药材、烟草、天然橡胶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首位,蔬菜、水果、肉牛、生猪、蔗糖等产业规模跻身全国前列。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从2020年的1.9∶1提升至2.3∶1,2025年有望突破2.5∶1。
云南以农业新质生产力推动农业现代化,强化科技攻关与成果转化。全省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6%以上,玉米、马铃薯、花卉等领域种业创新全国领先,水稻杂交种不育机制、花卉功能基因组研究等成果达国际领先水平;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20年的60%提升至62%。同时,农业机械化加速推进,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从2020年的50%提升至55%,生产效率显著提高。
云南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农村改厕、垃圾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等工作。截至目前,全省卫生户厕覆盖率、污水治理(管控)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覆盖率分别达78%、61.8%、95%,较2020年分别提升20.5、34.8、57个百分点;累计建设美丽庭院24.8万个、绿美乡镇200个、省级绿美村庄400个,建成乡村振兴村近1000个、全国文明村镇178个。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不仅吸引游客旅居,更盘活了农民闲置房屋,带动就地就近就业增收。
针对“脱贫攻坚成果进展与过渡期任务”问题,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回应:云南通过健全监测帮扶机制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通过稳就业、强产业增强脱贫群众内生动力,通过倾斜支持重点区域促进脱贫地区发展,57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农民收入增速连续4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832个易地搬迁安置区消除“零就业”家庭。 在“粮食生产措施”方面,相关部门介绍,云南通过“压实责任+落实补贴”稳定播种面积,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产能,通过“四良融合”(良田、良种、良机、良法)提高单产,通过推广旱地优质稻、粮经协同模式挖掘增量潜力,2025年夏粮总产量达267.03万吨,同比增长1.1%,秋粮丰收态势良好。
此次发布会全面展现了“十四五”以来云南农业农村发展的扎实成效,为下一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省奠定了坚实基础。(王东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