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信息联播(魏勤 刘维民 张宏)在人口结构变化和生育率下降的背景下,中国政府正积极采取措施,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近期,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若干措施》明确提出,要建立生育补贴制度,以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提高生育意愿。目前,全国已有23个省份在不同层级探索实施生育补贴制度,这一新政正逐步落地生效,引发广泛关注。
多地探索实施生育补贴制度,补贴形式多样
据国家卫健委介绍,目前已有23个省份在不同层级探索实施生育补贴制度。这些省份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了各具特色的生育补贴政策。例如,黑龙江省于2021年1月最先出台育儿补贴政策,明确规定二孩一次性补贴500元,三孩一次性补贴1000元。云南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的补贴标准最高,一次性补贴可达2000元。江苏省则采用补贴标准与社会保险费用挂钩的方式,生育二孩、三孩分别给予补贴社保费用的50%和80%。
在市级层面,也有多地出台了育儿补贴政策。如河南省郑州市和深圳市给予一孩一次性补贴2000元,黑龙江省七台河市二孩一次性补贴高达10000元,三孩一次性补贴标准也在3000元-20000元不等。此外,还有地区按月发放育儿补贴,如南昌市对三孩家庭每孩每月补贴1200元,直至孩子满三岁。
生育补贴新政助力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
生育补贴制度的实施,是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举措之一。通过经济支持,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提高生育意愿,从而有效应对人口结构变化和生育率下降的挑战。同时,生育补贴新政还与其他生育支持政策相互配合,形成综合效应。
在经济支持方面,除了生育补贴外,我国还将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子女教育费用纳入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标准从每个子女每月1000元提高到2000元。20余个省份已将辅助生殖类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进一步减轻家庭生育负担。
在服务支持方面,国家“十四五”规划将“千人口托位数4.5个”作为重要指标,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各地纷纷增加普惠托育服务供给,提高儿童医疗服务水平,完善普惠托育支持政策,促进儿童发展和保护。
在时间支持方面,各省普遍延长产假至158天及以上,超半数省份生育津贴支付期限不低于158天。各地均设立15天左右的配偶陪产假、5至20天不等的父母育儿假,为家庭提供更多时间支持。
在文化支持方面,国家卫健委等14部门部署开展生育友好宣传教育,倡导新型婚育文化。民政部开展高额彩礼、大操大办等突出问题专项治理,营造全社会尊重生育、支持生育的良好氛围。
生育补贴新政的实施,是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关键一步。通过经济支持、服务支持、时间支持和文化支持等多方面的综合措施,有效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提高生育意愿。同时,生育补贴新政还与其他生育支持政策相互配合,形成综合效应,为家庭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保障。
未来,随着生育补贴新政的逐步落地生效,我们有理由相信,将有更多家庭受益于此,生育友好型社会的建设也将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同时,这也将为中国人口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