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在第三届福建省老区苏区乡村振兴研讨会上,福建农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海峡两岸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福建农林大学政和乡村振兴研究院首席专家朱朝枝详细介绍了政和县通过“一统二引三聚合”机制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实践,为同类地区破解发展难题提供了鲜活样本。
地处闽北山区的福建省南平市政和县,素有“中国白茶之乡”“中国竹具工艺城”等美誉,正着力打造“亿年龙鸟起源地”“世界白茶原产地”“朱子文化孕育地”“廖俊波事迹传习地”四张新名片。这里“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貌形成独特的高山、平原二元气候,红色文化底蕴深厚,既是原中央革命根据地苏区县,也是全国因茶得名第一县。但受交通相对落后、区位偏僻、人才匮乏等制约,长期面临经济总量小、产业发展不平衡、龙头企业带动力弱、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如何推动人才、科技、资金等要素流向乡村,如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成为当地发展的现实考题。
为破题解难,政和县创新构建“一统二引三聚合”机制。“一统”即坚持以县域为基本单元统筹推进乡村振兴,从全局把握工农、城乡关系,加快补齐“三农”短板,推动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好生活有机融合,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的发展格局。目前已建成产城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区,打造三产融合、文旅康养、高山生态农业3条建设带及20条精品线路,培育“六美乡村”119个,岭腰村美丽乡村小广场等17个“美丽休闲微景观”入选全省典型。
“二引”聚焦人才引育,着力推动新农人、新乡亲创业兴业。政策支持上,出台《茶竹产业人才建设措施》,开展“到政和去,助乡村兴”活动,给予企业用地、税收等“一产一策”扶持;荣誉激励方面,优先推选新乡亲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开展“十佳现代农业种植能手”“最美新农人”评选;乡情引才上,在大中城市成立政和商会、设立乡贤联络处,成立同心乡村促进会,鼓励“两支队伍”带资源、信息回归。
“三聚合”则强化要素保障,推动科技、资金、服务下沉。科技下乡方面,成立白茶科技研究院,聘请7个团队74名专家入驻,与高校院所共建多个科研平台,280名科技特派员组成22个团队开展服务。资金下乡上,2024年争取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项目56个、总投资138.76亿元,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5000万元撬动1.52亿元建设示范区;创新“乡村资源流转贷”,授信179户1.15亿元,谋划“整村振兴贷”18个、总投资39.06亿元。服务下乡方面,建设党群连心家园、就业创业家园,用好“企呼我应”平台,健全“拿地即开工”机制,中国竹具工艺城项目从拿地到封顶仅用100天。
机制实施带来显著成效: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从2022年17427元增至2024年19926元,年增幅14.34%;茶产业品牌价值达73.36亿元,竹产业链产值73亿元,高山蔬菜获“中国之乡”称号;电商带动8012人就业,人均年增收5万元以上;乡村旅游打造10余个景点,带动1300多名脱贫人口年增收5000多元。
政和县的实践获广泛认可,多次被《福建日报》《农民日报》报道,入选全国首批“乡村振兴传播基地”,“两支队伍”联农带农案例获评“全球减贫最佳案例”。朱朝枝表示,其经验启示在于坚持系统观念、顶层设计、久久为功、借用“外脑”和党的领导,为老区苏区振兴提供了有力借鉴。(庄秋风 陈金新 通讯员 张培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