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河北省人大常委会联合河北省林业和草原局组织的“燕赵环保世纪行·走进自然保护区”采访团,来到了河北小五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现在这个季节,就是褐马鸡最好看的时候。因为它刚刚换完羽毛,它的尾羽特别漂亮。”走进褐马鸡人工繁殖基地,河北小五台山保护区管理中心山涧口管理区资源股股长楚紫辉介绍,褐马鸡是世界珍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世界范围内仅分布在我国的山西、陕西部分山区和河北小五台山区域,它也被誉为“东方宝石”。
小五台山自然保护区属于森林生态类型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暖温带森林生态系统和褐马鸡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完整而典型多样的植被类型为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1983年省政府批准设立小五台山自然保护区,2002年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河北小五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山峰林立、峡谷纵横、森林茂密,是华北地区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之一。“近年来,小五台山管理中心实行全年全域封山管控,开展以禁采、禁猎、禁牧、禁毒、禁非法入山和预防森林火灾、开展有害生物防控等‘五禁两防’工作是我们进行资源管护的主要措施,是保护区的保底工作。”河北小五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党委书记郑建旭说,保护区管理中心严格落实林长制网格化管理,实行中心林长包管理区、管理区林长包管护站、护林员加执法员包林区的管理体系,层层压实责任,强化林地巡护监管,褐马鸡、大花杓兰等旗舰物种保护和管理工作实现了长足发展。
据不完全调查统计,保护区内分布有野生高等植物1637种,其中国家Ⅱ级保护野生植物有:红景天、大花杓兰、紫点杓兰、杓兰、野大豆、手参、甘草、天麻、黄檗、软枣猕猴桃等10种。陆生脊椎野生动物258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有华北豹、褐马鸡、黑鹳、金雕、白肩雕、大鸨、黄胸鹀、秃鹫8种,国家Ⅱ级保护野生动物有豹猫、中华斑羚、黑鸢、苍鹰、勺鸡、雕鸮等34种。
据了解,小五台山管理中心持续开展保护区内野生动植物资源、生态环境因子及森林群落的科学研究和监测,坚持本底调查、专项普查和日常监测相结合,成效显著。
在褐马鸡的尾羽中,有一对格外纤长,在阳光照耀下泛出紫蓝色的光泽,这对尾羽叫“马鸡翎”。在我国古代,“马鸡翎”常被用作官员盔帽的装饰。“为了获得美丽的尾羽,褐马鸡曾遭受大量捕杀,种群数量急剧下降。”河北小五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科技科副科长、高级工程师忻富宁说,褐马鸡生性勇猛善斗,而且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以及生态环境的破坏,褐马鸡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种群延续岌岌可危。
2022-2023年,保护区组织开展了褐马鸡种群和数量监测调查,通过样线法调查和合理布设红外相机监测,掌握区内褐马鸡的分布范围、种群数量、栖息地特征等动态情况,对保护区褐马鸡种群扩繁和保护意义重大。
“通过监测,我们可以了解到野生褐马鸡的种群数量、分布范围以及重要栖息地特征等情况,从而及时采取保护措施,减少人为活动对野生褐马鸡及其栖息地的干扰。”忻富宁表示,野生褐马鸡的种群数量和个体数量都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增加,分布范围也在向小五台山周边区域扩散、外溢,褐马鸡野外种群数量实现稳定增长。
小五台山自然保护区是许多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的重要栖息地,针对不同动植物栖息地的生态系统,保护区分别设置了华北落叶松-白桦、红桦-云杉、亚高山草甸、臭冷杉4块固定样地进行长期监测,获取了大量科学数据。今年启动了小五台山珍稀野生动物GIS数据库和森林群落状况数据库建立工作。
为让旗舰物种保护管理插上“科技翅膀”,管理中心还提出建设智慧保护区目标,通过运用计算机、互联网、物联网、5G技术、人工智能等手段,不断提高保护和科研监测等综合能力。目前已完成智慧保护区主体平台架构搭建及巡护系统、电子沙盘、生境监测系统等10多个模块建设,并逐步投入使用。
在长期有效保护和管理下,小五台山自然保护区内植被得到明显恢复,生态环境得以改善,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加。“目前,保护区的森林覆盖率已由建区时的54.9%提高到现在的78.4%,野外褐马鸡的数量也由10年前的2000只左右增加到2600多只。”河北小五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总工程师、党委委员张爱军说。(王虹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