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9日,夜幕降临,云南省楚雄市紫溪镇岔河村板凳山的夜空被万千火光点亮,彝族同胞与各族群众手拉手围着火堆跳起欢快的左脚舞,嘹亮的过月调在山间回荡——这是板凳山原生态火把节的生动场景。作为楚雄火把文化的重要传承地,板凳山以其悠久的历史、浓郁的民族风情,成为展现彝族文化原生态魅力与民族团结进步的鲜活窗口。
板凳山坐落于楚雄市紫溪镇岔河村深处,因山间一块形似板凳的巨石得名,这里居住着彝族、汉族等多个民族,其中彝族群众占比超过80%。据当地老人讲述,板凳山的彝族先民早在明清时期便在此定居,他们传承着古老的游牧与农耕结合的生活方式,而火把节便是先民们为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兴旺形成的传统节庆,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
山间的彝族民居仍保留着"土掌房"的特色建筑风格,屋顶相连成台,既是晾晒谷物的场所,也是节庆时亲朋欢聚的舞台。村里的"火塘文化"代代相传,家家户户堂屋中央的火塘终年不熄,既是取暖做饭的热源,也是老人向晚辈讲述民族历史、传授火把节习俗的"课堂"。
板凳山的火把节始终保持着最原生态的风貌。节庆前,村民们会到山中挑选笔直的青松作为火把原料,削枝去皮后捆扎成丈余高的主火把,再准备无数小巧的"子火把"。节日当天,从清晨的杀猪祭神、中午的家族聚餐,到傍晚的点火仪式时,钻木取火、毕摩祈福等每一个环节都遵循着祖辈流传的规矩。
最隆重的当属夜幕降临时的"点火"仪式。随着彝族毕摩(祭司)念诵古老的祝词,主火把在欢呼声中被点燃,烈焰冲天而起,随后村民们手持子火把围绕主火把奔跑,寓意"驱邪避灾、照亮前程"。孩子们则举着小火把在田间地头奔跑,祈求庄稼丰收,火光在山谷间连成一片,宛如星河落地。
如今,火把早已超越了"驱邪"的原始意义,成为团结、奋进的象征。村民们说:"火把点燃的不仅是夜晚,更是我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
为守护这份独特的文化遗产,板凳山的村民们自发成立了"火把文化传承小组",由村里的老毕摩、老艺人担任顾问,年轻一代主动学习彝族语言、左脚舞、过山调等传统技艺。65岁的彝族老人何应贵是国家级非遗项目彝族火把节代表性传承人,他每周都会在村里的文化活动室教年轻人跳舞,"只要孩子们愿意学,我就一直教下去,不能让老祖宗的东西断了根"。
村里的妇女们则传承着彝族刺绣技艺,她们在火把节的服饰上绣满太阳、火焰、羊角等图案,每一针一线都蕴含着对自然的敬畏。近年来,村里还开设了刺绣培训班,将传统图案与现代审美结合,制作的绣品成为游客喜爱的纪念品,既传承了手艺,也为村民增加了收入。
在板凳山,火把节是全村各族群众共同的节日。汉族村民李建国嫁到板凳山已有20年,每年火把节她都会和彝族丈夫一起准备火把,"刚嫁过来时不懂规矩,彝族婆婆手把手教我,现在我也是点火仪式的'主力军'了"。
节庆期间,各族群众围着火堆同跳左脚舞,不分彼此。村里的汉族木匠王师傅每年都会义务帮村民修理火把架,彝族乡亲则会把最好的火把送给汉族邻居;宴席上,彝族的"坨坨肉"、汉族的"八大碗"摆在一起,大家举杯共庆,其乐融融。
近年来,紫溪镇政府加大对板凳山火把节的保护与支持,修缮了文化活动场所,完善了基础设施,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但村民们始终坚持"原汁原味"的原则,"我们要让大家看到的是真实的板凳山,是各族群众像一家人一样生活的样子"。
火光渐暗,歌声未歇。板凳山的火把节,不仅点燃了一个村庄的夜晚,更照亮了一条民族文化传承与民族团结进步的道路。在这里,古老的火把文化正以鲜活的姿态,讲述着各民族共生共荣的动人故事。(王东琴 通讯员 申云彬 叶晓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