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省宁德市周宁县浦源镇的群山之巅,海拔约1200米的紫云村宛如一颗璀璨明珠镶嵌在华东屋脊。作为宁德市首批乡村CEO的派驻村落,这里不仅以90%以上的森林覆盖率和夏季24℃的凉爽气温成为天然避暑胜地,更在乡村CEO的专业运营下,凭借红色底蕴与创新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农文旅融合的乡村振兴之路。

气候禀赋:24℃康养避暑天堂引客来
“这里的夏天根本不用空调,晚上睡觉还得盖薄被!”来自福安的缪女士一边在农家小院品茶,一边惬意地说道。她与紫云村村民签下了3个月的租约,成为夏日里众多“候鸟式”旅居者中的一员。在紫云村,像缪女士这样的游客不在少数,他们或在山林间越野观瀑,或在溪畔悠然赏鱼,或在古廊桥上舒展身心,尽情享受着大自然馈赠的清凉与静谧。

紫云村所在的周宁县,地处鹫峰山脉东麓,平均海拔约800米,盛夏日均气温保持在24℃,空气质量常年达到国家一级标准,先后斩获“中国天然氧吧”“避暑旅游目的地”等国家级生态名片。而作为华东地区海拔最高的行政村,紫云村更是将这份气候优势发挥到极致,“天然空调城”的美誉早已远近闻名。乡村CEO入驻后,精准对接市场需求,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推广避暑康养资源,让每年夏季前来打卡的游客数量持续攀升。

银发旅居:从过客到村民的深度转变
“在这里住了两年,早就把紫云当成第二个家了!”79岁的高培德是村里年长的长租游客,两年前经子女推荐来到紫云村后,便深深爱上了这里的生活。他不仅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老友,还牵头建起微信群,分享乡村生活的点滴乐趣。
据紫云村党支部书记郑财登介绍,在乡村CEO的协助下,村里建立了规范的旅居服务体系,每年7月至10月旅游旺季,短租游客络绎不绝,其中租住3个月的游客占比最高,旺季时旅居人口甚至超过村里的常住人口。为满足游客多样化需求,乡村CEO牵头推进旅游设施升级,改造荷花池景观、修缮红色研学基地,增设共享茶吧、露营区等,让游客的旅居体验从简单观光升级为深度居住。

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也让村民们尝到了甜头。在乡村CEO的引导下,村民通过出租房屋、经营农家乐、售卖土特产等方式,年增收介于6000元至10万元之间,日子越过越红火。
红韵赋能:文旅融合激活乡村新动能
紫云村的魅力,不仅在于绿水青山的生态之美,更在于红色历史的厚重底蕴。作为闽东著名的革命老区村,中共周墩中心县委旧址等红色遗址静静矗立,见证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峥嵘岁月。

今年,在宁德市农业农村局的统筹推动下,紫云村创新引入乡村职业经理人机制,计划投资600万元推进红色教育与茶旅融合项目。依托红色遗址、高山云雾茶、高山土豆等特色资源,盘活传统古民居与陈奶兰故居,着力构建集红色教育、生态康养、茶旅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景区。同时,乡村CEO牵头规划建设森林步道、水上娱乐、研学基地、网红直播点等配套设施,全方位展现紫云村的产业特色、生态优势与革命历史。

红色文化与绿色生态的碰撞,让乡村旅游更具内涵。游客们在感受清凉气候的同时,走进红色遗址,聆听革命故事,在山水之间接受红色洗礼,文旅融合的魅力不断彰显。
产业升级:银发经济点亮振兴新引擎
随着旅居人口的持续增加,紫云村的产业发展活力不断迸发。在乡村CEO的运营下,村内已开设3家规范化农家乐,经营者根据季节变化灵活调整营业时间,既保障了游客的餐饮需求,又为村民拓宽了增收渠道。乡村CEO还积极搭建农产品产销对接平台,鼓励村民售卖高山云雾茶、高山土豆等特色农产品,让优质土特产成为游客餐桌上的美味,也成为村民致富的“金钥匙”。

“银发经济不是简单的‘养老’,而是要让长者活得精彩。”周宁县宣传部副部长黄川铭表示,当地将持续深化“康养+旅游”产业融合,在乡村CEO的专业助力下,推动“云端周宁·24℃康养空间”核心IP建设。如今的紫云村,正在乡村CEO的领航下,以生态为基、红色为魂、产业为脉,让绿水青山真正转化为金山银山,让银发经济成为推动山城文旅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