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

武平举办乡村振兴艺术沙龙 探索"旅居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新路径

7月13日,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三平二满生活咖啡馆内咖啡飘香、思想激荡,一场以“以优秀的文化引领乡村振兴”为主题的漫乡艺术沙龙如期举行。武平县委书记张丽华与众多乡村振兴实践者齐聚一堂,在交流碰撞中为当地发展锚定方向——以“旅居文化”为笔,绘就乡村全面振兴的壮美画卷。这场沙龙围绕旅居产业的发展路径、实践经验和未来规划展开深入探讨,为武平旅居事业的蓬勃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沙龙会场

名家指路:叩问本质明方向 旅居核心在“为民”

“乡村振兴为谁而兴?乡村建设怎么建?如何激活内生动力?”福建省永泰县政协二级调研员、民进福建省委会特聘专家张培奋的“灵魂三问”,拉开了沙龙的思想盛宴。他直指核心:“乡村振兴为民而兴,要回归传统生活方式,提升村民幸福感。”而旅居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其核心同样在于“为民”,既要让游客感受到乡村的独特魅力,更要让当地村民在旅居产业发展中受益。

针对部分地区“美丽乡村”建设中出现的“外表光鲜、民心疏离”现象,张培奋强调:“农民是主体,没参与就会从旁观者变成对立者。”这一观点在旅居产业发展中尤为关键。他以多地成功的旅居发展案例为例,分享激活内生动力的密钥:通过乡村振兴论坛、村民理事会、敬老节等活动,让村民从“要我参与旅居发展”转为“我要参与旅居发展”。他谈到,在一些旅居示范村,村民积极参与民宿经营、农产品销售、民俗表演等环节,不仅提高了收入,更增强了对家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其“政府不越俎代庖、企业不鸠占鹊巢”的观点,为武平旅居产业发展提供了深刻启示,即政府做好引导和服务,企业发挥市场作用,村民成为旅居产业的主人。

▲百家大院

▲兴贤坊

本土破题:旅居文化立标杆 优势与政策双驱动

武平县位于福建、江西、广东三省交界处,拥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客家文化。“武平森林覆盖率高,是首批国家森林康养基地,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县,更有‘中国天然氧吧’等多张生态名片。”张丽华的介绍勾勒出当地发展“旅居文化”的独特底气。这里的青山绿水、清新空气成为吸引游客前来旅居的天然优势,而深厚的客家文化则为旅居增添了丰富的内涵。

她提出,依托生态人文优势,吸引追求品质生活的人群前来旅居康养,既能带动产业兴旺,更能让村民共享发展红利。这一思路得到广泛认同。原政协主席王云川以自身经历佐证:“城市人向往乡村宁静,2028年武平至广州高铁开通后,对接大湾区市场大有可为。”届时,便捷的交通将为武平旅居产业带来更多的客源,大湾区庞大的消费群体对高品质旅居的需求,将为武平旅居发展注入强大活力。

▲千鹭湖

事实上,武平早已迈开实践步伐,已经印发了《武平县旅居管家扶持办法》,打造旅居武平城市品牌,推动武平文旅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同时完善文旅设施,策划推出多条文旅康养精品线路。这一办法的出台,为旅居产业的规范化、专业化发展提供了保障。旅居管家不仅能为游客提供周到的服务,包括行程安排、本地特色推荐等,还能及时收集游客的反馈,为旅居产业的优化升级提供参考。而多条文旅康养精品线路的推出,则满足了不同游客的需求,有的线路侧重生态观光,有的线路侧重文化体验,有的线路侧重康养休闲,让游客各得其所。

云寨村便是典范,依托万亩竹林与古村落资源,打造集民宿集群、农耕体验、康养休闲于一体的旅居综合体,年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村民人均年收入较五年前翻番。云寨村的成功,是武平旅居产业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充分证明了武平发展旅居产业的巨大潜力。

▲云寨村

实践探路:成熟点位显成效 多元模式促发展

云寨村的蜕变是武平旅居产业发展的缩影。走进这个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可见青瓦白墙的民宿依山而建,与周围的竹林、山水相得益彰,充满了乡村的韵味。竹编手作体验馆里游客与村民互动频繁,游客在村民的指导下学习竹编技艺,一件件精美的竹编作品在手中诞生,不仅让游客感受到了传统手工艺的魅力,也增进了与村民的交流。生态餐厅的食材皆取自本地田园,新鲜的蔬菜、散养的家禽,让游客品尝到了地道的乡村味道。“我们坚持‘村民主体、文化为魂’,民宿由村民参与经营,收益按比例分红。”村支书介绍,村里还成立文旅合作社,定期举办客家山歌会、稻田艺术节,让游客沉浸式感受客家文化。客家山歌婉转悠扬,稻田艺术充满创意,这些活动让游客深入了解了客家文化的精髓,也让客家文化在与游客的互动中得到传承和发扬。

除云寨村外,尧禄村以“油画村”为特色,吸引艺术家驻村创作,形成“创作+展览+研学”产业链。村里的房屋墙壁被艺术家们画上了各种精美的油画,整个村庄仿佛变成了一个露天美术馆。游客可以在这里欣赏艺术家的创作过程,参加油画研学课程,亲手绘制一幅属于自己的油画作品。这不仅为艺术家提供了创作的灵感和平台,也为游客带来了独特的艺术体验,推动了艺术与旅居的深度融合。

▲尧禄村

梁野山村依托梁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发森林徒步、星空观测等体验项目。梁野山有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优美的自然风光,森林徒步让游客亲近自然、锻炼身体;夜晚的星空观测,让游客在远离城市喧嚣的乡村,欣赏到璀璨的星空,感受宇宙的浩瀚。这些项目满足了游客对自然探索的需求,让旅居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这些成熟点位的实践,各自形成了独特的旅居模式,印证了“旅居文化”的可行性,也为全县推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簸箕饭

聚力前行:共谱振兴新篇章 多方协力谋未来

“云寨村的民宿如何标准化?客家文化该如何融入旅居体验?”沙龙讨论环节,村镇干部与实践者们聚焦具体问题建言献策,现场气氛热烈。有人提议完善交通、医疗等配套设施,认为便捷的交通是吸引游客前来旅居的基础,而完善的医疗设施则能让游客在旅居期间更加安心。有人建议打造“一村一品”旅居IP,每个村庄根据自身的特色资源,形成独特的旅居品牌,避免同质化竞争。更有人强调要借鉴云寨村经验,确保村民在产业链中“有岗位、有分红、有尊严”,让村民真正成为旅居产业发展的受益者。

共识在交流中凝聚:武平将制定专项扶持政策,在保持乡村原味的基础上,推动“生态+文化+康养”深度融合。未来,武平将进一步完善旅居基础设施,提升服务质量,加强旅居品牌宣传推广。同时,深入挖掘客家文化、红色文化等资源,将其融入旅居的各个环节,让旅居更具文化内涵。在康养方面,将结合当地的生态优势,开发更多适合不同人群的康养项目,如中医理疗、森林浴、瑜伽养生等。

▲梁野山

▲阳明村

正如张丽华所言:“要让‘旅居武平’成为品牌,让村民在守护绿水青山中收获金山银山。”

夜色渐浓,思想的火种已在武平大地播撒。这场沙龙不仅明确了“文化铸魂、旅居兴业”的路径,更凝聚起上下同心的力量。随着云寨村等示范点持续发力,高铁时代的机遇加持,武平正朝着“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旅居目的地稳步迈进,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精彩答卷。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旅居武平”将成为更多人向往的生活选择,武平的旅居产业也将迎来更加辉煌的发展前景。(庄秋风 陈金新 通讯员 刘熹)



【责任编辑:孙晓丽】

紫云村:高山之巅的乡村振兴实践,乡村CEO引领农文旅融合新路径

在福建省宁德市周宁县浦源镇的群山之巅,海拔约1200米的紫云村宛如一颗璀璨明珠镶嵌在华东屋脊。作为宁德市首批乡村CEO的派驻村落,这里不仅以90%以上的森林覆盖率和夏季24℃的凉爽气温成为天然避暑胜地,更在乡村CEO的专业运营下,凭借红色底蕴与创新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农文旅融合的乡村振兴之路。

“创业北京”创业创新大赛暨京津冀创业创新大赛圆满落幕

20个优秀创新创业项目获一等奖10月24日,第八届“创业北京”创业创新大赛暨京津冀创业创新大赛总结会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举办,并为大赛获奖项目颁奖。其中,第八届“创业北京”创业创新大赛经过历时近半年的角逐,吸引4583个项目参赛,“融玑智肤——面向人机交互应用的多模态感知电子皮肤”“面向空天地一体化网络的多场景先进激光通信解决方案”等17个项目脱颖而出,分获不同赛道的一等奖。今年,京

湖北两座万吨级桥梁同日成功转体 跨铁施工实现“零干扰”

在位于武汉市新港高速公路双柳长江大桥及连接线工程的万家咀大桥,重达约1.4万吨的桥体沿逆时针方向平稳旋转54°,精准横跨下方繁忙的武黄铁路线,实现桥梁结构的精准对接。作为双柳长江大桥首个完成转体的主线桥梁,此次转体标志着项目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为全线贯通奠定坚实基础。

龙海区第二届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开幕 千名学子赛场展风采

10月17日,由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区教育局、区文体旅局主办,龙海一中、区少体校承办,福建省海新集团有限公司、漳州市体育产业协会、晨晖文传协办的龙海一中建校100周年系列活动暨“海新杯”龙海区第二届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开幕式在区体育场举行。龙海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黄典华,副区长曾润伍等领导参加了活动。

西部融合派出所深耕畲乡平安建设 “民族文化+警务服务”筑牢团结防线

福建省宁德市福安康厝畲族乡金斗洋村作为畲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村落,承载着独特的民族习俗与情感联结。为进一步厚植民族团结根基、织密民生安全防线,西部融合派出所以“民族文化为桥,服务群众为核”,深入村内开展多维度专项活动,让民族团结的暖流浸润人心,让安全守护的屏障覆盖畲寨。

衡德高速改扩建关键节点突破 龙华镇西环分离立交建成通车

10月15日,随着最后一道标线的施划完成,衡德改扩建项目龙华镇西环分离立交顺利建成通车。这座横跨衡德高速主线桥梁的建成,不仅标志着衡德改扩建项目取得关键进展,更打通了龙华镇区域交通的 "堵点",为景州连接线跨线桥的拆除奠定了坚实基础。

厦门向海投放2.4亿尾鱼虾苗,23年“蓝色守护”重塑湾清鱼欢

近日,一场旨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态补偿增殖放流活动在厦门市欧厝渔业码头顺利举行。本次活动由厦门市城市建设发展投资有限公司牵头组织,是同安新城丙洲岛东北侧岸线整治工程生态补偿的重要内容。

甘南县构建“三化协同”模式,秸秆综合利用率连续六年超90%

多年来,甘南县委、县政府始终将秸秆综合利用与大气污染防治、农业绿色发展、乡村生态振兴紧密结合,坚持农用优先、多元利用原则,不断在全量还田和离田利用上发力,构建了“政策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多元发展”的秸秆综合利用体系,形成了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三化协同”秸秆综合利用模式。

初秋黑土绽金芒:依安上游乡马铃薯丰收奏响“致富三重奏”

走进依安县上游乡建明村共筑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马铃薯种植地块,马铃薯收获机宛如“铁牛”般来回穿梭。一个个肥硕的马铃薯从黑土地中被翻挖出来,滚落至传送带上,铺满田埂,好似一个个“金元宝”。工人们分工明确,有序地进行分拣、装袋,等待装车发货。如今,机械化采收已成上游乡马铃薯种植“标配”,既提效降本,又减少薯类破损,为丰收筑牢了“硬件支撑”。

河北衡德高速改扩建工程迎省厅督导,高标准攻坚质量安全双目标

9月2日,河北省交通运输厅党组成员、省交通运输综合执法监督局党委书记、局长郑占生到衡德改扩建项目进行督导调研。省交通运输综合执法监督局工程质量安全监督处处长封晓黎参加调研,河北交投集团副总经理李敬东及相关人员陪同调研。

西十高铁汉江特大桥钢桁梁合龙,全线桥隧主体工程完工

8月18日,西安至十堰高速铁路(简称“西十高铁”)汉江特大桥钢桁梁合龙,标志着西十高铁全线桥隧工程主体工程完工。据悉,汉江特大桥位于湖北省十堰市境内,跨越丹江口水库库区,是世界最大跨度梁桁组合结构高铁斜拉桥,也是西十高铁全线控制性工程。

沈海高速漳州万安互通正式通车 打造智慧交通新枢纽

为激活创业培训内生动力、推动创业带动就业,辽宁省鞍山市人社局就业中心于8月15日启动“创业培训讲师研磨交流”系列活动,首站落地千山区。活动通过“研讨+实践+共享”多维模式,为讲师团队搭建能力提升平台,助力创业者突破瓶颈,为全市创业生态注入新动能。

昆明经开区创新"院坝课堂"模式 推动消防安全教育走深走实

连日来,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消防救援大队的消防指战员们深入街道、社区等地,以“院坝课堂”为载体,广泛开展消防知识宣传活动,用实际行动织密消防安全网,让群众在家门口沉浸式学习消防安全知识技能,提升了消防安全意识、应急处置和自防自救能力。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