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德城区坚决贯彻市委、市政府“建设京津冀鲁重要旅游目的地城市”和“西靠运河引爆”战略部署,始终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推动文旅发展与民生福祉深度融合。
9月2日,德城区召开“实事惠民生 聚力谋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三场,区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付文龙、党组副书记及新闻发言人张璐、党组成员及副局长郑恺,德州市德润开发建设有限公司运营经理张艳红出席,介绍文旅部门在推进民生实事方面的举措与成效。
聚焦项目建设,打造“运河名城”
德城区紧抓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机遇,按照“一廊六片”总体布局,启动包括大运河文化展示中心在内的18个重大文旅项目,总投资超过百亿元。目前,九龙湾文旅融合园杨家圈片区、德州花园营地、德工文创园、见可园等项目已建成运营。大运河德州城区段实现全线贯通,形成“水上行、岸上游”交互式沉浸体验格局,标志着德城正式迈入“大运河时代”。同时,高标准承办德州市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德州)论坛、大运河音乐节等重点活动。
坚持全链发展,构建“悦游德城”
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德城区推出工业研学游、特色文玩游、休闲生态游等8条精品旅游线路。运河古街获评国家3A级景区,花园营地成功申报2A级景区,馨秋村入选省级景区化村庄。今年以来,自然博物馆、德运文旅科技研究院、德州窑红绿彩国际研学院等多个项目成功签约,山东首个XR大空间研学基地正式引进,行浸式体验运河店落户杨家圈。“两河牵手”乡村旅游线路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古风运河”“两河牵手”旅游风景道获评“山东省旅游风景道”。
在文旅产业发展成效方面,郑恺介绍,德城区积极贯彻文旅高质量发展部署,围绕“一廊六片”布局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德工文创园、杨家圈街区已投入运营,大运河文化展示中心建设进度达60%。成功引进XR体验馆、中国书店等项目,推出多条精品旅游线路,拓展夜间消费场景,举办全国古玩交流会3场。持续丰富农文旅业态,开展“桃花节”“西瓜节”等特色活动,举办文旅消费促进项目,有效赋能民生。
提质文化服务,建设“幸福德城”
在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德城区依托区、镇街、社区三级文化阵地,今年已累计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1800余场,同比增长20%。区文旅局通过开展全民艺术普及公益培训125场、举办主题展览11场、组织非遗“三进”活动200余场,有效扩大了文化服务覆盖面。同时创新实施“精品剧目进剧场”与“一村一年一场戏”双轮驱动,推动文化服务从“送文化”到“种文化”转变,真正实现文化惠民“零距离”。
张璐表示,2025年将以人民为中心,构建“1 + 2 + N”演出网络,打造“匠韵德城·非遗焕彩”等品牌,推动非遗与夜间经济融合。实施“精品剧目进剧场”与“一村一年一场戏”双轮驱动,实现“区有精品、村有演出”。未来将持续深化“非遗 +”活动、节庆主题文化活动、基层培训与“书香德城”工程,提供高品质文化服务。
此外,区图书馆获评国家一级馆,建成开放18处明德书屋,其中繁露园醇儒书院荣获首届“山东省最美书院”。多个文化空间被评为省级“最美公共文化空间”。每年依托各类文化阵地开展惠民活动超2000场次,七个镇街文化站在全市评估定级中成绩优异。“悦读德城”品牌效应持续扩大,年均举办阅读活动超1000场,参与人次逾30万。
激活历史文脉,塑造“寻宝德城”
特别在九龙湾文旅融合园杨家圈文化街区建设方面,德润公司运营经理张艳红介绍,项目占地面积约340亩,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一期已正式运营,入驻率超85%。街区配备200余个停车位、20余处公共休息区,设置免费茶饮与降温设施,引入篆刻、剪纸、木偶剧等非遗项目,吸引多家文化名家工作室入驻。自5月开街以来,已举办文化市集、运河花朝节等30余场活动,吸引游客超4万人次,并成功打造山东首个XR行浸式大空间研学基地,带动就业与区域活力。下一步将深化功能完善、文化赋能、业态引进、交通优化、资源联动与阵地建设,持续惠民利民。
德城区还着力推动古玩市场规范化、高端化、品牌化发展,每年举办大型古玩交易会15场以上、地摊集市超300场,年均客流量近200万人次。中拍汇、中国书店等重点项目相继落地,荣宝生活馆正式开业。“有点闲、有点钱,德州运河淘古玩”逐渐成为城市新名片。成功创建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现有各级非遗项目133项,年均开展“非遗三进”活动200余场,推动“非遗 +”创新传承。
下一步,德城区将坚持以文旅高质量发展为引擎,持续深化项目建设、招商引资与环境优化,推动文旅深度融合与创新出彩,为全区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文旅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