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漳浦县深入践行“四下基层、三进三访”工作机制,推动干部力量下沉一线,精准破解基层治理与项目推进中的堵点、难点,以务实行动诠释“一线工作法”的实践价值。

巧借外力 为基层降本增效
此前,漳浦县自然资源局在开展“四下基层、三进三访”工作过程中,发现漳浦县基层一线在第三轮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及信访件整改中面临着一些实际困难。


佛昙镇岱嵩村300亩虾池需确权办证给村委会,却缺失关键海洋监测数据,重新开展调查需花费40万元;“赤湖旧溪黑色污染带”生态修复项目因设计方案多次调整,导致原有监测数据过期,补测不仅要等次年春季,还需额外投入40万元,导致基层及县属国企的海域使用前期工作无法推进;2个围填海历史遗留拆除图斑整改要求6月底前完成生态修复方案编制,按正常招投标流程根本无法按期完成。这些难题仅靠基层“一己之力”难以突破。

漳浦县自然资源局承办股室负责人海域海岛管理股股长吴志敏多次带队下沉一线镇村督促指导走访督导,找准症结后精准发力。
针对岱嵩村虾池确权问题,吴志敏经多方收集信息,得知浙江大学正在附近整美村开展海域论证工作,且两村同属佛昙湾口海域、数据具备关联性,随即主动对接。最终浙大同意补充调查并无偿提供监测资料,直接为基层节省40万元,目前该虾池用海手续已补办完毕并完成整改销号。

在“赤湖旧溪黑色污染带”修复项目中,吴志敏带队走访获悉,附近深土岈仔山一级渔港项目刚完成同类海域监测,但监测单位尚未形成监测报告。经协调沟通,项目方无偿共享监测数据,既避免了“等季节、再花钱”的困境,又节省了40万元,目前该项目用海手续已于9月25日取得漳浦县人民政府用海批复。
面对第三轮中央环保督察反馈2个围填海图斑整改“时间紧、任务重”的困境,在市局的牵线搭桥下,吴志敏进一步联动高校资源,协调厦门大学免费编制生态修复、增殖放流方案及生态恢复岸线认定技术报告,不仅按期完成整改要求,还额外节省30万元。
三项举措累计为基层减负约110万元,高效推动督察整改任务落地销号。

全程护航 打通验收“最后一公里”
同样以“四下基层、三进三访”破解项目难题的,还有漳浦县财政局。九龙江流域(漳浦段)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涵盖河道清淤、滚水坝建设、水质监测系统等关键内容,是漳浦落实“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理念的关键工程。该工程于2023年10月如期完工后,却因验收标准严格、程序复杂、材料清单庞杂,业主单位及施工企业缺乏验收经验,陷入“完工未验收”的停滞状态。


县财政局副局长陈云清在“四下基层、三进三访”走访中摸清问题症结后,随即启动“贴身帮扶”模式。一方面变“被动等材料”为“主动教方法”,他多次带领财政局干部前往业主单位及施工项目部,对照上级验收查验评分表,针对缺失项、格式不规范等问题,逐一核查材料、列出问题清单,进行详细指导,确保责任单位清晰知晓验收要求和材料准备要点。另一方面,为打破部门信息壁垒,陈云清多次走访业务部门,并组织召开跨部门协调工作推进会,邀请水利、环保、自然资源等相关部门参会,明确各单位提供验收材料的时限与标准,将“单独攻坚”变为“团体作战”。2024年11月,在多部门及业主单位的协同下,该项目成功通过县级验收。

在迎接市级验收过程中,陈云清始终保持与业主单位、相关部门及上级验收部门的密切沟通,实时反馈项目进展、及时协调解决问题,全力争取上级指导支持。最终,该项目于2024年12月31日成为全市首个完成市级成效验收的项目,并于2025年6月19日顺利通过省级成效验收,并斩获九龙江山水工程项目正向激励第一档奖励,“七比一看”竞赛“山水工程项目支出进度”排名全市第一。

从吴志敏巧妙整合资源为基层降本增效,到陈云清全程跟进为重大项目验收保驾护航,漳浦领导干部用实践印证 “四下基层、三进三访”不是“走过场”,而是既要“身入”基层、项目现场,摸清真实诉求与难题;更要“心至”服务,通过资源整合、部门联动、手把手指导,为基层纾困、为项目护航。当每一位干部都能如此身体力行,漳浦县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必将越走越宽广,绿水青山的画卷必将越绘越壮丽。(庄秋风 林建辉 通讯员林素真 刘冠媛)














